8月23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2022-2025學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
名單中共45項競賽,其中面向階段為高中的競賽有45項,面向初中的競賽有29項,面向小學的競賽有27項。這也意味著全國性面向中小學生的競賽活動,只有這45項得到教育部承認。
今年公布的白名單賽事有兩個較大的變化,一是時間由一年變成了三年,去年是2021到2022,今年的名單是2022到2025。二是競賽由去年的37項,增加到了45項,自然科學類由20項增加到了23項。
新增加的名單有12項,去掉了4項,總數增加8項競賽。
這里面引入關注的是“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這項賽事普及度和認可度都很高,這次加入白名單將會大大增加這項賽事的含金量,希望走信息類特長生的同學要多加關注。
/ 什么是白名單賽事?/
白名單賽事指的是教育部每年公布的面向6-18歲學生的競賽活動。作為教育部認證的賽事,具有成熟的評價體系,更好的規范了6-18歲學生賽事,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比賽含金量,比一般學生的素質評估結果更具說服力。
/ 科技類賽事引領主流 /
名單中不難看出,在2022-2025學年的競賽名單中,自然科學素養類23項、人文綜合素養類12項、藝術體育類10項。自然科學素養類占全部賽事51%,由此可見國家對科技教育的重視,進一步向人工智能等綜合實踐類賽事傾斜。
自然科學素養類比賽中,人工智能等領域賽項占比依舊明顯比其他學科高出一截。這類競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幾乎都是從小學階段就可以開始。競賽年齡范圍面向學段擴展至小學、初中、高中、中專、職高。比賽更注重人工智能等創新思維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更注重貼合實際應用。
/ 為什么一定要參加科技類賽事?/
1
評估結果更具權威
作為教育部認證的全國性競賽,白名單賽事具有成熟的全方位評估標準,比一般學校的素質教育評估結果,更具說服力。
2
提高升學競爭力
從實際結果來考慮,這些競賽結果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提高升學競爭力。
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科技創新型人才需求量增大,在2015年開始,國家大力推行科技特長生加分政策,為選拔和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做好準備。
所謂科技特長生,是經教育部門正式定義,并且享受“中考高考”招生政策的學生群體。就是在一些比如:計算機編程、AI科技等領域上有突出表現,在競賽中拿到名次的同學,所以含金量、認可度都是非常高的。
一旦被認定為科技特長生,孩子的未來就擁有了更多可能。目前,全國各省市中小學也將其作為招生的綜合評價標準之一,側面也突出學校對創新科技型人才的招攬。
3
鍛煉孩子綜合素養
科技類賽事的優點在于,有利于孩子全面綜合發展。不僅可以培養挖掘孩子的興趣,還能拓展學科素養,鍛煉思維能力、開拓眼界、增加自信心。
/ 哪些科技類賽事值得我們花精力去準備競賽?/
各種結構標榜的編程競賽五花八門,那么哪些是我們該花精力去準備的競賽呢?小編推薦:世界機器人大賽、藍橋杯。
世界機器人大賽
證書含金量解讀
世界機器人大賽總決賽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歷屆大賽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親切關懷與指導,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馬凱先后蒞臨觀摩指導大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自2020年起將連續三年作為大賽的指導單位,大賽顧問委員會的院士和領導20余位,大賽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學者近100位。大賽旨在不斷發揮自身平臺優勢,激發機器人行業的科技研發潛力,成為推動全球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
大賽廣泛認可度
2015年起,世界機器人大賽共吸引了全球20余個國家近20萬名選手參賽。教育部也再次將其納入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白名單中。
大賽公益性質
世界機器人大賽是一項公益性活動,所有參賽選手免費參賽。
大賽證書含金量
世界機器人大賽作為全國中小學生白名單賽事,大賽證書可作為中小學生科技特長生的參考依據。
往屆賽事花絮
藍橋杯大賽
藍橋杯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辦的計算機類學科競賽,至今已成功舉辦過13屆,全國已超過 1600 所院校,累計 65 萬余名學子報名參賽。
藍橋杯曾連續三年入選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并被江蘇、四川、甘肅、遼寧等多個省份列入省級競賽名單,如今藍橋杯又入選教育部白名單賽事,意味著藍橋杯大賽的權威性、含金量進一步提高。
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1]是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舉辦的全國性IT學科賽事。共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全國1200余所高校參賽,累計參賽人數超過40萬人。
藍橋杯作為目前國內參賽人數最多的IT類賽事之一,影響力廣泛、知名度非常高的學科競賽,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蓋章的統一格式的防偽證書,含金量高。
大賽可參與度
豆豆機器人空間站人工智能課程,秉承“以賽促學”的教學理念,圍繞比賽內容進行高效學習,并與藍橋杯舉辦方合作,一起承辦《藍橋青少幼兒挑戰賽》。
競賽獲獎證書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早已有很多家長提前布局,提升孩子的信息素養,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孩子,在人工智能學習中受益,擁有面對未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