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在說編程思維,但什么是編程思維?它對于孩子又有什么幫助?
編程思維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是邏輯思維的一種,就是利用我們已有的知識和工具,將自身的思路轉化成邏輯運算的步驟,從而完成復雜的任務。
找出相似模式,高效解決細分問題
這點至關重要。識別模式,意味著新問題變成了老問題,我們在經驗庫里搜索以往的類似問題及解決方法,套用解決。識別的模式越多,解題的速度就越快。
舉個例子:假如你需要畫100只貓,你會怎么辦?找100只貓來挨個臨摹?還是找出貓的“模式”?
如果是后者,你可能要知道貓長毛,有眼睛、尾巴、四條腿。然后,按照這個“模式”,你就可以“批量”畫貓了——你不用每次畫一個新動物,只需要變換局部特征:黃白條的貓還是黑貓,長尾巴的貓還是短尾貓。
聚焦重要的關鍵信息,忽視無用細節
這是一個過濾的過程,通過認知問題的核心本質,幫助我們形成解決問題的構想。
接著舉剛才畫貓的例子,我們了解了貓的特征,就可以根據這些抽象的特點,形成關于貓的整體設想,做出一個模型。
設計一步一步的解決路徑解決整個問題
編程思維不僅幫助孩子解決數學、英語等學科上的問題,在生活中編程思維的運用也是隨處可見:
1、解算術題
2、記憶電話號碼
3、整理明天上學的書包
簡單一點說,編程思維就是處理問題的正確打開方式。擁有這樣思維方式的孩子,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比普通思維方式孩子更容易成功。
關于編程,家長需要弄懂的幾個問題
1、孩子學編程,學的是寫代碼嗎?
一提起編程,有些不了解的家長,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一行行晦澀難懂的編程代碼。其實,對于零基礎的孩子來說,學編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先開始接觸的一定是可視化圖形編程,而不是從編程代碼。
所謂可視化圖形編程,對于孩子們來說,編程不再是枯燥復雜的代碼,反而更像是畫畫。在操作界面中代碼編輯區相當于畫布,五顏六色的程序塊相當于顏料盒,孩子們通過拖拽的方式進行編程,“畫”出一幅幅動態的畫。這樣,對于沒有編程基礎的孩子來說,難度就降低很多。
2、孩子什么時候開始學編程最好?
培養孩子的編程思維對其未來發展的幫助是極大的。正因如此,不少家長躍躍欲試,覺得越早培養越好。但值得各位家長注意的是,孩子的學習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否則會適得其反。
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 讓·皮亞杰(1896-1980),把少年兒童的認知發展按照年齡劃分為了4個階段:
從皮亞杰認知理論不難看出,孩子在7-12歲時是培養思維的黃金期。
這一時期的孩子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其思維可以映射到具體的事物上。在可視化圖形編程中,通過可視化的“積木”形式,孩子更容易把具象的結果和程序所對應起來,也更有利于孩子編程思維的培養。
“我認為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編程,因為它教會你如何思考”———喬布斯
編程學習讓孩子從最開始的學習Scratch,學會去思考,通過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完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拓寬自己視野,學會從其它學科遷移知識。形象化的編程學習讓孩子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