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使用什么教具都只是一種工具。重要的是利用好這一工具,發掘出其中的教育功能,讓孩子在機器人課程中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才算達到了機器人教育的目的。
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與生活結合的搭建作品總是能夠讓孩子興趣倍增。比如盛夏時節,老師會以生活中常見的風扇作為引入,引導學生們思考風扇是如何生成風的,研究風扇的基本構造。在這個研究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入齒輪傳動的知識點。
通過模仿生活中的風扇進行搭建,并通電旋轉起來之后,孩子們基本上就了解了風扇的構造和一些基本的動力方面的知識。但這還不是教學的終點,老師們還會啟發孩子們進一步的反思,如何改進可以讓風扇轉得更快呢,是該增加齒輪的數量還是減少齒輪的數量呢。
如果想要做成搖頭扇,齒輪的組合形式又該怎么設計呢?不同的試驗會有不同的效果,在不斷的嘗試中,孩子體會到的實踐的樂趣是傳統課堂所無法提供的。這就是機器人教育本質上的特點,也正是它最具魅力的地方。
在機器人制作中,邏輯思維是必不可少的,邏輯性越強,機器人越能體現出更強的仿真性,機器人執行任務的正確性也越好,邏輯思維在創新中的積極作用體現在多方面。邏輯思維的過程形式與創新、創造過程密切相關,一切創造活動都是以邏輯思維為基礎的,運用邏輯思維對創造成果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
雖然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在形式、方法、基礎、結果和思維方向上都有不同,但是在創新活動中,這二者卻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銜接關系、互補關系和轉化關系。
3歲到16歲是培養孩子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思維程序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孩子的思維能力是逐步發展起來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在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孩子早期思維能力的培養訓練非常重要。
如果早期訓練不足,后期還需要科學的強化彌補。而機器人的課程,就會給孩子帶來這樣的邏輯思維培養,機器人的工作原理,依靠的就是邏輯編程語言,這也說明,機器人課程在小學開展的必要性。制作機器人這樣的實踐對于感性經驗的增加也使邏輯思維逐步深化和發展。
在人工智能時代迅猛發展的現在,讓孩子學習機器人教育、學習編程,顯然不是單純為了讓孩子學習搭建、代碼,而更多地是在培養孩子豐富而科學的思維方式。簡單來說,編程其實就是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從而實現目標的過程。
人的選擇決定事的結果,而選擇是以思維模式為基礎的。編程思維不但能大大提高解決具體問題的效率,當擁有編程思維的人面臨人生選擇時,也會更理性地分析利弊。他們的目標更明確,更善于利用有限的資源。
可能會有不少家長覺得,學習機器人編程能鍛煉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的說法太過空泛。但當我們面對復雜繁瑣的步驟頭疼不已時,通過機器人編程鍛煉出來的思維方式就能夠讓孩子高效地將問題化繁為簡,這就是人工智能以及編程之所以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更進入了大中小學課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