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少兒編程,很多行業內教育工作者都會說學少兒編程能幫助孩子培養創造力,提升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少兒編程的過程中,是如何幫助提升孩子的邏輯思維的。學習少兒編程不是讓孩子簡單學會玩電腦,操作電腦,也不是讓孩子去編寫程序寫代碼,培養小程序員,其實更多是在鍛煉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計算機程序本身并不會思考,根據人類輸入的指令去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前會先識別理解問題,然后判斷條件,找出路徑,最終去解決問題。
理解問題,尋找方法 智能分類垃圾箱要能進行垃圾分類,先要理解一共有哪幾種垃圾分類,哪些垃圾應該歸到哪一類垃圾里面。 首先我們需要將生活中常見的垃圾進行分類,例如分為:可回收物類垃圾(塑料、玻璃、廢紙);有害垃圾(廢電池、廢藥品);濕垃圾(剩菜剩飯、過期食品、瓜皮果核);干垃圾(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以外的其它生活廢棄物); 編寫程序,描述方法 電腦要實現垃圾自動分類,在理解了有哪幾種垃圾分類,哪些垃圾應該歸到哪一類垃圾里面以后,需要對新接觸到的垃圾進行判斷,如果分類正確提示正確,如果分類錯誤則提示分類錯誤。 運行程序,檢測是否解決問題 我們在學習少兒編程,做這個智能分類垃圾箱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去思考的方式,這種思維能夠通用的,是一種高效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不當程序員也用得上。 計算機程序是復雜的,但是它的本質非常簡單。程序只是一種方法,而一種方法用來解決一種問題。 程序就是用來描述,這個方法是如何一步一步執行的。 所謂編程,就是這樣的過程 1. 理解問題,尋找方法; 2. 編寫程序,描述方法; 3. 運行程序,檢測是否解決問題。 簡單來說,編程其實就是發現問題,理解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把方法一步一步描述出來,從而實現解決問題的過程。 其實編程教會孩子的是一種面對問題學會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 孩子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學會這樣一種分解思維以后,孩子就能根據把一個大的問題分解為幾個小的問題,然后按步驟去解決一個小問題,從而實現大的目標。 可能會有不少家長覺得,學習少兒編程能鍛煉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的說法太過空泛。 但實際生活中接觸到家長讓孩子學少兒編程以后,有家長反饋孩子在做數學應用題的時候,比沒學之前確實要好,學完編程以后,解答應用題理解分析能力增強了,孩子能自己分析數學應用題里面的關鍵條件,能夠根據找到的關鍵條件更快速去解答應用題問題了。 當我們面對復雜繁瑣的步驟頭疼不已時,編程鍛煉出來的思維方式能夠高效地將問題化繁為簡,這就是編程之所以不僅僅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還進入了中小學課堂的原因。 一聽到少兒編程,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不學不學,我家孩子未來又不當程序員。 其實,少兒編程教育與成人職業IT教育不同,不是單純的以學會運用編程語言開發程序為目的,而是學習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帶給孩子的是一種思維層面的變化。 學習編程能讓孩子將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手段轉化為計算機理解的形式,并通過設置合理順序的指令讓計算機一步步工作,從而完成某項特定的任務。 在此過程中,能夠培養孩子形成高效縝密的邏輯性思考能力。這種思維方式不但能夠提升研究創造、創新力,更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自律能力以及學習效率。 也就是說,中小學階段的編程學習重點,是學會將軟件工程中的邏輯思維,然后用來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