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我國“十四五”時期信息化發展作出了部署安排,明確提出“建設社會治理大數據與模擬推演科學研究平臺,開展人工智能條件下的社會治理實驗。”
《規劃》在“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工程”專欄中進一步要求“開展教育社會實驗。研究人工智能對教育模式和教育對象的影響,探索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對社會的影響。”
這是基于當前人工智能給教育帶來全方位影響與變化形勢下作出的重要決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明確要求,“十四五”時期,必須在積極推進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過程中,加快人工智能教育社會實驗研究,助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
01人工智能改變了人才培養目標
當前,世界各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深入應用于教育行業,引發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教學模式、教育治理模式等一系列變革。
人工智能轉變了各行業對勞動者知識、技能、素質的要求,從而改變了教育行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創新能力、協作溝通能力、復雜問題解決能力、人機互動能力等成為學生面向未來的關鍵競爭力。
02重視科學教育,培養科學素養
前段時間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也提到了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并且還針對青少年群體提出了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的具體要求。
而對于孩子個人的成長來說,身處人工智能時代,科學素質也已經成為必備的素養之一,如果沒有科技自信、科學思維、科學能力,將來或許會寸步難行。正如如今倡導的STEAM教育,其中為首的一環就是Science——科學,可見,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實屬必要。
那么,為什么要從小就培育孩子的科學素養呢?這是因為孩子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如果在最初引導孩子探索科學,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將來才有可能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
03少兒編程助力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孩子對有關科學領域的探究和學習,往往受到好奇心和興趣的直接驅使,可以說好奇心和興趣是孩子主動進行科學探究和學習的基本前提,少兒編程就是從這一點出發,來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與能力的。具體而言,少兒編程是怎樣助力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呢?
增強孩子處理信息的能力。現實中充斥著大量冗余的信息,每一個孩子都必須能認識“信息”、理解“信息”,分辨“信息”,最后能駕馭“信息”。要想達成這樣的教育目標,最佳途徑就是持續學習人類的第三語言——編程語言,因為編程就是處理信息的現代方式。
鞏固孩子的創造能力。人工智能時代,培養科學素養的過程中想象力與創新思維必不可少,然而創新思維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轉化為創造能力。在孩子的早期成長階段引入編程體驗,不僅可以鼓勵孩子們動手實踐、使孩子們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加強和鞏固,又能使他們獲得滿滿的自我成就感。